“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什么?专家解读
2024-12-11
年以来,中国长期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这一次货币政策的前缀变成“适度宽松”,意味着什么?
专业人士表示,从历史上看,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谱系包括从紧、适度从紧、稳健、支持性、适度宽松等。2011年以来我国长期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但具体表述上会根据经济环境有所侧重,如保持中性、灵活适度、精准有力等。
今年以来,我国内需增长有所放缓,客观上需要货币政策加力逆周期调节,能真正体现“适度宽松”成效,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货币政策可以分为紧缩、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支持性的货币政策”都落在了宽松的谱系上,“适度宽松”在“支持性”的基础上政策信号更加积极、清晰。
有市场机构估算,今年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多近20万亿元。
今年前10个月,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59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八成以上。并且这些资金中,有超七成都是企业非常渴望的中长期贷款。
加强调节力度,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已经在体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个基础上,再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说明未来政策的力度还会有所加大。
当然,“稳健”到“适度宽松”,政策的力度在变,政策背后的思路是一以贯之的。
从根本上来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在货币政策力度上更加明确,它依旧强调的是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稳定社会预期,改善经济基本面,这个基调没有变。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次会议还提到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此前,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曾经有两次搭配出现,是2009年和2010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王晋斌表示,这次的转变同样是我们现在经济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比如说有效需求不足,物价偏低,房地产存在明显下行压力,地方政府债务也有一定的压力等。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在这样一个内外背景条件下,我们提出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可见的未来,我们不可避免重点领域的风险和外部冲击,更加积极的政策也是对这些风险与问题的直接回应。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会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适时调整,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其中一项,是保持适宜的利率水平,通过降准、降息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激发市场需求和活力。
直接降息可以产生两个效果:提高投资的现值,并且减轻此前的债务负担,也就是说降息可以直接改善企业的现金流和支出,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带动作用,
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为经济运行创造适宜友好的金融环境,这是展望明年政策的一个出发点。
王晋斌认为,今年刚刚启动的,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就是一个为更加宽松、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创造的新工具。此前,我国没有公开市场国债买卖的操作,但这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可以快速加大流动性。要公开市场国债买卖,需要增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的协同性和支持性。
也就是说,在增进流动性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强化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与财政政策、房地产政策、资本市场政策等形成合力,全力稳增长和防风险。
此外,我们也将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进有退”,引导和激励信贷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转型优化。
这些新的探索,都是在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形成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
上一篇:我国货币政策从“稳健”改“适度宽松”传递积 下一篇:动态完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